close

AI時代來臨 10年後人類還有工作嗎?

中時電子報
編輯、 呂承哲 、文、財訊雙週刊、孫蓉萍
又到驪歌高唱的季節,許多莘莘學子即將邁入社會。在找工作時,不應該只在乎是否錢多事少離家近,而要時時思考它的未來性,以免成為末代員工。(圖/財訊提供)
又到驪歌高唱的季節,許多莘莘學子即將邁入社會。在找工作時,不應該只在乎是否錢多事少離家近,而要時時思考它的未來性,以免成為末代員工。(圖/財訊提供)
字級設定:小中大特

大家都想找個好工作,但找工作前要三思,因為有些工作說不定在10年後,就要絕跡了!

用手上的智慧型手機上網查公車還有幾分鐘到站、透過視訊對國外的親友面對面免費通話、手機按幾個鍵就能先打開家中的空調,⋯現在有太多理所當然的事,在不久之前,還只是美好的想像,但拜科技之賜,人們的夢想已經一一實現;因此也愈來愈多人擔心,科技會奪走我們的工作,就像英國紡織工人當年擔心機器織布機會威脅他們的生計,事實證明,機器的確取代了人力。

世界經濟論壇(WEF)2018年9月發表的《未來就業報告》中指出,4大技術的進步,包括行動網際網路、AI(人工智慧)、大數據分析和雲端技術,驅動了新的變革,影響了未來工作。目前由機器完成的工作占整體的29%,但是到2022年,機器可以完成的工作將多達42%,2025年更進一步提高到52%。

推動Web 2.0、開放原始碼軟體等科技革命的提姆.歐萊禮(Tim O'Reilly),在《未來地圖》一書則提到,「生產力每一次出現進步,都源於人類和機器的搭配,使我們不用耗費更多的勞動力、能源和材料,卻能獲得更多的產出。正是生產力的加速和累積,造就了現代世界的財富。」例如1820年起的100年間,農業產量只增加了1倍,但下一次翻倍只花了30年,再下一次翻倍縮短到15年,然後是10年,生產力提高的源頭,正是創新。

2025年機器完成的工作將超越人類

不過歐萊禮也說:「讓人類失去工作的不是科技,而是我們如何運用科技的決定。」他強調,科技會消滅某些職業,但不會消滅工作;只是明日的新工作,可能不會以我們熟知的形式出現。他認為,還有太多問題有待解決,人類不怕沒事可做;例如氣候變遷迫使能源基礎設施轉型,這就會提供大量高薪的工作,而且未來還有更多挑戰,包括如何重建適應力更強、更去中心化的輸電網路?如何使用人工智慧來預測天氣以保護農業?

正如2016年電影《關鍵少數》描述的故事,美國非裔女數學家范恩在1960年代,負責用手計算複雜的數學算式,來推動甘迺迪總統的太空計畫。美國國家航空諮詢委員會購買了一套IBM的大型資料處理器後,眼見這套機器就要取代人工了,但她自學了這台主機的程式語言,還教會她的同事,因此他們並未因電腦而失業,只是做的工作和以往不同。

WEF的報告也指出,在2022年,將有7500萬人的工作被機器取代,可能消失的工作是資料輸入、記帳、行政職、組裝等人員。而104人力銀行在2014年和2018年時,分別對超過1000家徵才企業的人資主管,調查智慧機器人可能取代、和無法取代的工作。可能取代的工作,不外乎是生產製造類、物流運輸類、行政總務類等制式而規律的工作,但2018年排名第3的,是2014年被認為不會被取代(排名第4)的客服、門市、業務和貿易類。

文章來源:10年後你還有工作嗎?

(中時電子報)



本文來自: 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realtimenews/20190620000003-260412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annieemili1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   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

    發表留言